有人曾說:
少年讀紅樓夢哭林黛玉,
青年讀紅樓夢哭薛寶釵,
中年讀紅樓夢哭王熙鳳。
人處在不同的年紀,
見識過不同的閱歷,
讀書的感悟也會不同。
最近抽空重讀清史,
看到攝政王多爾袞,
不禁令人掩卷細思。
多爾袞是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,
皇太極的異母弟弟,
生母是努爾哈赤的大福晉阿巴亥。
1626年8月,
努爾哈赤在回瀋陽途中染患重病,
要求大福晉阿巴亥前往營帳見他,
不料在半道上努爾哈赤便已身亡,
四大貝勒(代善、阿敏、莽古爾泰、皇太極)立刻發布努爾哈赤的遺詔,
命令阿巴亥於隔日殉葬。
阿巴亥享年三十七歲
。
按照朝鮮方面的史籍記載,
努爾哈赤原欲傳位多爾袞,
但因重病突發來不及立詔,
遂使得握有兵權的皇太極有機可乘。
無論要求殉葬的遺囑是真或假,
十五歲的多爾袞
瞬間已變成無父無母的孤兒。
驍勇善戰的多爾袞,
用一刀一槍的軍功,
重新奪得權力與尊重。
1643年,皇太極逝世,廟號太宗。
多爾袞憑藉手上的軍力,
與皇太極的長子豪格達成恐怖平衡,
另立了皇太極九子,
當時只有六歲的福臨為帝,
年號順治,
多爾袞與鄭親王濟爾哈朗共同輔政。
當年皇太極從手中搶走的,
多爾袞又靠自己奪了回來。
1644年十月,
攝政王多爾袞帶著新皇帝福臨於北京天壇舉辦祭天大典,
正式入主中原。
努爾哈赤靠十三副盔甲,
以七大恨誓師伐明建國;
皇太極屢敗明軍一統關外,
建年號、推新政、定國都。
都說「哥哥爸爸真偉大」,
但是爸爸連想都不敢想,
哥哥想做卻做不到的事,
最後在多爾袞手上完成。
而入關後的多爾袞,
以攝政王的名義代順治管理國家,
其稱號也從一開始的「叔父攝政王」、「皇叔父攝政王」、最終變成「皇父攝政王」。
西元1650年11月,
多爾袞於狩獵途中墜馬身亡,
得年三十八歲,
只比母親阿巴亥多活了一年。
順治帝一開始追尊多爾袞為皇帝,
廟號「成宗」,諡號「義皇帝」。
但一個多月後,
蘇克薩哈、濟爾哈朗等重臣相繼上奏告狀,
順治於廷議時裁決:
罷多爾袞一切封號、沒收家產、去其宗籍、開棺掘屍、斬其頭骨、焚屍揚灰。。。
可以說只要能用到的處罰,
順治全都加在多爾袞身上,
直到一百二十年後乾隆才為其平反。
一個人的地位在短短兩個月內便天翻地覆,
這在史書上也算少有。
漢人史籍雖評多爾袞有六大弊政:
薙髮、易服、圈地、佔房、投充、補逃,
但是他輔佐六歲的順治入關定都,
建朝平叛、任勞任怨、
實在是個了不起的人傑。
不過多爾袞在死前兩年,
卻做了不少倒行逆施的事( 加賦稅、建宮宇、佔弟媳、選秀女 )。
有人說他瘋了,
我倒認為或許是他心中積鬱的發洩。
多爾袞以攝政王的身份,
得到如同帝王般的權力,
但是他始終無法名正言順的坐上龍椅,
這個十五歲時原可能屬於自己的寶座。
多爾袞沒有子嗣,
等於權力在他手上就必須終結。
他失落過也光榮過,
曾經失去了權力,
又重新奪得權力,
最後丟不下權力而導致死後的劇變。
當人擁有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時,
其實是種痛苦;
當人放不下已經擁有的東西時,
更是一種痛苦。
如果拿得起放得下,
雲淡風輕看待世事,
或許是種很難得的福氣。